Saturday, June 20, 2009

「完美大學必修課」,張銳、任羽中 撰

經濟學裏有一個基本的假設:人的決定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當賴以做出決定的信息越充分,人做出的選擇越明智。
十年前的人遇到的麻煩是信息總是不夠,十年後的我們遇到的麻煩是信息總是太多。
我們一定要控制心態,不焦慮,不急躁,不放棄,講求方法:速讀,短時記憶,不斷整理自己的信息儲備,具備放棄無用信息的決斷力。只有不斷地根據自己的情況,摸索,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信息處理的方法和習慣,你才能成為駕御信息的主人。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總是把決定和行動建立在優質和準確的信息基礎之上,think ahead, act ahead, 才能成為大學裏的贏家。
在這位師姐身上我自到了太多神話被創造出來,太多的不可能被奇跡地改寫為可能,太多我自己給自己預設的極限和濳力被成功突破了。
因此我覺得在大學裏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榜樣去效仿和學絕對是一件可貴和正確的事情。
我相信大學就是要做三件事情:讀天下文章,看天下風景,交天下朋友。
在大學裏,一定要有自己的圈子,圈子需要有心人的培養和維持,但是當你有了這樣一個甚至幾個圈子後,你的大學生活,從此會與眾不同。
我們要經得起機會的考驗,機會越多越容易出風頭的時候,我們越要氣沉丹田。
一個人要成功,最大的敵人首先是自己,是他內心的膽怯和虛弱,他要是自己都不怕了,那什麼事情都能好辦。
Learning by doing.
Perspective + Identity + Thinking + Practice = Future
韓國人的憂患意識特別強烈,他們明白,只要自己稍微一落後,就可能陷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
你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去尋求本領域最好的導師的指導,不管他看起來是多麼高不可攀。
美國學生覺得不能夠出去玩,不得不天天學習是一種很不"酷"的事情,他們經常抱怨的是:「I can't believe that I haven't gone out for two weeks!」
長於思辨,勇於懷疑,敢論天下事,一直就是北大學生心中自我定位的形象和氣質。
我慬得分析問題,但辯論並不是一個分析問題的好方法。理屈詞窮者並不一定真正被說服了,辯論得很精彩可能講得都不是道理。很多真理不是在辯論比賽中可以辯出來的,也不是越辯越明的。
我是在為了說明道理去辯論,還是為了辯論去說明一個道理?
對於本科所在大學或者專業不理的同學,我想考研確實會是人生的重大轉機。但是假如你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缺陷在哪裏,仍然沒有找到未來的方向,那麼在兩三年後,你很可能還是痛苦地徘徊在十字街頭。
記住,你們永遠年輕,永遠有責任!
什麼是大學生精神?我想,應該是一種想改變自己的心態,是一種總想嘗試新事物的心態,是一種如同畫家面對白紙,雕刻家面對璞玉那樣來面對自己的心態,是一種在實驗室裏把所有試劑互相調配的心態,是一種什麼時候都還覺得有機會、有時間、有可能創造奇蹟的心態,是一種總想試試看自己最多能夠做好多少事情的好奇心,是一種給自己下完美的目標並向這個目標努力的過程 --- 結果並不重要,但是這個過程,已經足夠完美。
完美的大學教育,就是你自己努力教育自己。
要永遠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對這個世界,我們知道得太少,我們花在思考與閱讀之上的時間命中註定永遠也比不上我們花在睡眠與娛樂的時間上,因此請格外珍惜你的好奇心,它是驅動你大腦進化的原動力。
無論是身在你的宿舍、你的班級、你的城市、你的國家,都請了解它們,並問問自己,你能夠為它們做出怎麼樣的貢獻。要相信,你的努力通過一個複雜的反饋機制,一定會改變到你自己。
但我仍然充滿了自信,因為我覺得,即便我走出了大學的圍牆,我也仍然年輕,仍然在自我塑造的過程中,仍然在學習,仍然在追尋我完美的「大學教育」
處順境時,不要忘記了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處逆境時,更要把逆境作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考驗,不要因為困難而放棄對自己的人生終極目標的追求,這樣在這 個充滿機會,也是充滿陷阱的時代裏,一個人在忙忙碌碌中,才不會迷失方向,到各位年老時,也會覺得不枉此生。
我們認定,大學四年裏必須踏踏實實地進步。不管是寫論文還是參與「校園政治」,都要平心靜氣,不要急更不要虛、浮,不要試圖欺騙別人或者自己,而要把每件事都想深想透。
越是膽子大的時候,越要細致、謹慎;越是風生水起的時候,越是氣沉丹田。
什麼是謹慎?謹慎就是你知道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保持沉默 --- 無論你是多麼春風得意人們對你多麼贊不絕口。
請你不要害怕逆境,在校園裏邊碰壁一點都不可怕,這個時候的失敗,會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你要把自己磨練得無比強靭,哪怕在畢業之後不得不像陸步軒一樣要殺豬賣肉為生,你也照樣能挺起胸膛,打拼出新的天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