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智慧的積存,建立在不斷的發現與學習中,人類一件又一件的創作,從不斷的嘗試與學習中提煉精髓而出。說到尾,學習是人類達成目標的唯一而必要的途徑。沒有了探索和學習,一切的想法都不能付諸實行。而人類為了學習,從古至今制立了各種各樣的制度來確立人類的學習權利。“考試”則是用途最廣而實行之久的一種方式。
從隋朝開始,我國就開始了長達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明清時的“科舉”,是以“八股文”為題目,以《四書》、《五經》為根蒂,要考生模擬古代聖賢的語氣,傳達聖賢的思想。從內容和形式來看,都深深地束縛著古代讀書人的思想。為了科舉高中,讀書人不惜每天閉門苦讀,以背《四書》《五經》為榮,沒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只為多背一句名句。這樣的日子可以長達十幾年甚至一生以久,許多讀書人為了高中狀元,上朝廷做官,不惜付出一生的時間考科舉,最後遺憾而死。這樣的所謂“寒窗苦讀”,真的值得嗎?他們用珍貴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他人的書,自己除了滿腦子的聖賢思想,卻沒半點自身的思想,就像腦子和身子是自己的,做事卻用他人的方式去做般的愚蠢、無知,沒半點主見。不過,這種“科舉”考試也不是毫無用處,通過它,也造就出一個個留名千古的文人,像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等,都為中國文史創造出輝煌而具有代表性的一頁。
到了現代,沒有了“科舉”,但考試選賢的制度就保留了下來。考試是學生求學的大敵,可憐的學生們常常一天下來做超過幾百道題,做到頭昏目眩,到了深夜兩、三點才睡覺,早晨六點起床又繼續做下去。這一切都是為了應付數不清的大考小考,考到好成績就歡天喜地,考得差就唉聲歎氣,又再投入題海當中。這樣勞累而壓力大的求學使有的考生萌生過自殘的念頭,雖然有的及時救回了,但這樣一個個事例應當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們的考試,真的為了我們自己嗎?為了增長知識?為了將來在社會更容易立足?都是。只是不止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家長,為了老師,為了面子,為了榮耀……這一切,都使單純的學習變得不單純,滴了墨水的清水,怎麼能要求它清冽潔淨呢?雖然不能說考試是壞事,它至少在意義上使學生學習更扎實一些,但實質上,考試帶給學生的總是弊大於利的。
考試是中國學制上暫時不可改變的選賢制度。但是我更嚮往的是一種自主學習的狀態。取消兩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的慣例,讓學生在自己的掌握中學習。老師只要每天稍稍提一提學習重點,餘下的就讓學生自己去領會,學生不明白的問老師,這樣豈不更能選出既能刻苦用功,又賦有天資的學生嗎?
不過,無論怎樣,我們都要靠自己學習,自己不刻苦不用功,任何制度都是徒勞。只要學生們知道怎樣的學習更適合自己,學會學習的真諦並努力去學的話,總有一天,成功會降臨。
學習不應拘於形式,重點在於心態。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