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放學後,與朋友一同乘搭輕鐵回家。
兩名小同學背著書包,在車廂中上演「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時從列車的一頭奔到另一頭,你追我逐,大呼小叫;一時踮高雙腳,大玩吊環;一時則互相推撞,摔跤角力……喧鬧之聲傳遍整個車廂。
我一向不喜歡乘搭輕鐵,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這種過份的熱鬧很惱人。日子有功,我已練成了充耳不聞的神功,總之他有他鬧,我有我的寧靜世界。不過,要做到與世隔絕又談何容易呢?正當我與朋友閒談之際,車廂中突然傳來一陣如雷的喝斥聲:「你們鬧完了沒有?……」熱鬧好像一下子被吸走了一般,寂靜一片,大家都屏息著呼吸,不敢發出一絲聲響。
我抬頭一望,一名胖叔叔正怒目注視兩位小同學。怒髮衝冠、滿眼怒火、青筋暴現,他正聲色俱厲地狠狠痛罵他們,而被罵者則嚇得臉青口脣白,只管低著頭,一臉愧容。當然,他們是沒有還口的餘地,更沒有還口的膽量的,於是只好一味捱罵。大概兇巴巴叔叔從一開車就忍耐著,直到快下車時被兩個小鬼撞了一下,實在是忍無可忍,於是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他的怒火和他的怒罵自此不能自拔。不過,他不一會就下了車,兩位小同學可算逃過一劫。自此,車箱內變得異常平靜,那兩位小同學也呆呆地站著,不敢說話了。
在這個繁榮的城市背後,我們可能跟兇巴巴叔叔一樣,有一種潛在的壓抑。忍耐著忍耐著,終有一日,當壓力超出了負載,人就可能會變得很可怕。而我的減壓方法就是,盡量去諒解別人的錯,多去欣賞別人的好,和諧的生活應該可以減少積累的怨氣。
讓坐
我記得以前讀小學的時候,在公民教育課上,老師跟我們說讓坐是一種美德。尤其當你見到老弱婦孺需要座位的時候,理應義不容辭,把自己舒服的座位讓給他們。不過回看現實,這種品德教育似乎並不成功。
如果大家有乘搭過輕鐵,大概會知道屯門輕鐵座位的吃香程度,更甚於當地著名的老婆餅。而搶位殺手不是別人,而是一眾拿著大包小包的「師奶」,每當車一靠站,他們就拚命擠出黃線,務求突圍而出,佔據一個最佳的上車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不是一心求死的人是不會跟她們爭的,而我作為一個年青人更不會跟她們爭。好吧,在經過一場一觸即發、三兩秒後就完成的搶位戰以後,有三種人是依然站立的。第一種是不屑一坐的年青人,第二種是爭不到位而心有不甘的「師奶」,而第三種就是手無搏雞心力的老婆娑和老伯伯。
根據書本上說,這時正義的朋友應該非常大方地跟老婆婆說:「阿婆,這個位讓給你。」然後阿婆則報以感激的眼神和一臉微笑,全場即拍手稱讚。不過事實上,我坐了10年輕鐵,這種事真是買少見少,一年都難得一遇。而當這種事真的發生了,大家都置若妄聞,不會稱讚,不會拍手,更不會效法,於是我深信,教育在這一點上是徹底失敗的。
印象中,我有三四次讓坐的經驗。老實說,如果不是背著重千斤的書,坐和站是沒有大分別的,我自然不會留戀一坐的安逸。然而,要鼓起勇氣,跟大眾抗衡,才是最困難的心理障礙。也許有很多人會這樣想:「既然大家都不讓坐,我為什麼要讓坐?還是算吧,以免給別人以為我虛偽。」又或者:「讓坐很奇怪吧!沒有人會這樣做的。」結果,讓坐這種風氣不普及,苦了那些等待一個座位的老人家,正如快渴死的人始終等不到一杯水一樣。
要推動一種風氣,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即使思想上知道一件事是正確的,但是大家不肯去實踐的時候,理念就只會限於理想,理想跟事實可以是兩回事。相反,如果肯用行動去印證理念,這種動力才足以改變大眾的想法。讓坐如此,其他良好的品德也應如此。
其實讓座這種行為我倒經常見到。
ReplyDelete不過,間中會導致其他的問題的產生, 譬如:
1. 同時有幾位老人家在旁邊, 我應該讓位給哪一位呢??
2. 輕鐵空間有限, 早上更出現逼爆車的情景, 這個時候要讓座顯得有心無力, 亦十分狼狽.
所以如無必意, 我會選擇站立...
我會選擇....
ReplyDeletesorry, I always feel tired..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