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章:全球大蕭條機會微 借鑑各國金融危機歷史
【明報專訊】企業高層貪婪、內部監督制衡不足、評級機構埋沒良心;政府催谷泡沫、又因拘泥於意識形態而處理危機失策……這些都是今次金融海嘯給全球帶來的深刻教訓。放眼未來,這次金融海嘯會令全球陷入大蕭條嗎?對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又有多大衝擊?作為《金融海嘯演義》系列的總結,就讓我們前瞻一下美國和全球的未來。
全球金融危機令投資者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深淵,環球股市似乎仍未止瀉。隨着歐美多國經濟衰退成為定局,所有人都不禁在問﹕全球經濟會惡化到什麼程度?著名金融顧問公司Longview Economics認為,要有心理準備過緊日子,但毋須過度悲觀。它發表的最新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多個發達國也曾出現過嚴重的系統性金融危機,但實際並未對GDP產生太嚴重的打擊,今次西方經濟體出現「嚴重衰退」,將是無可避免,但不會出現像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
西方嚴重衰退難免 未致大蕭條
由07年10月9日的歷史高位算起,直至上周五,美國標普500指數已下跌了42.7%,成為美國自20年代以來七大超級熊市之一。報告指出,在之前的六大「超級熊市」中,最嚴重的一次是1930至32年的大蕭條,當時標普500指數下跌83%,美國經濟萎縮三成;其次是1937-38年的嚴重衰退,標普當時暴瀉54.5%。至於其他四大熊市跌幅皆介乎45%至50%之間(表)。
Longview指出,若這次危機只是一次「嚴重衰退」(major recession)而非大蕭條(depression),根據歷史經驗,美股迄今已跌了42%,意味熊市其實已接近底部,跌幅多於50%的機會不大。報告認為,若要美股再跌穿這水位,意味必須還有一些衝擊更大的事情發生,諸如信貸市場癱瘓危機惡化引爆大蕭條、戰爭、又或信貸違約掉期合約(CDS)市場崩潰等。
但報告認為,出現這些情况的機會其實很低,皆因各國政府目前應對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措施,已非30年代大蕭條時可比——當年華府採取的措施,竟然是調高利率、收緊財政政策、任由連串銀行及企業倒閉。儘管華府今次未救雷曼備受詬病,但累積了這麼多年的處理金融危機經驗,當局的應對,至少未再像當年般錯得離譜。
各國較昔明智 GDP難萎縮三成
報告續稱,自70年代末以來,總共有93個國家發生過113次系統性金融危機,當中有8次發生在發達國家,但未有一次如美國大蕭條般慘烈(即令GDP萎縮三成)。其中,受金融危機打擊最為嚴重的芬蘭、韓國及墨西哥,衰退期的累積GDP萎縮也只有8.9%至12.3%(表);經歷了「失落的10年」的日本,其GDP也只是在1997至99年萎縮了3.3%。
已由遏制危機轉入解決危機階段
根據世銀的分析,處理金融危機通常要經歷兩大階段﹕遏制危機及解決危機。前者包括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存款保障及行政干預等,阻止危機擴散;後者則指政府主動清理不良資產、寬免債務及直接入股銀行等,目的在於解決系統性風險。顯然,各國政府近周已迅速由遏制危機階段,轉向解決危機階段。 Longview指出,這個轉變,不足以令西方經濟體避免嚴重衰退,但目前的熊市也許已反映了未來最壞的情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