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13, 2006

model answer( by yim sir )

題目云:在意識型態.社會經驗和利益上立場不同的人對上海的總體印象 評價和感受差別挺大: 可以如何理解
應該明確講述哪一些論者持哪一方面的論點
但這部分不宜佔太多時間, 因為只是用以說明你有讀書而已
進而就解釋何以有這種分別
先說不同立場如何影響評價,再看整體宏觀的情況
例如這幾種立場是互相針鋒相對的嗎 ? 還是因時代、政治的變化而分階段演變 ?
如同時代互為針對, 幾種不同的評價,或因"論敵"的存在而走向極端化, 當然也有可能有人提出折衷調和的說法
民國時代, 京派作家對上海的浮華奢靡大抵不太認同, 有所謂京派,海派之爭
但也有不太在乎政治的作家, 只求描繪出都市生活的世相,探索當時的市民生態,如穆時英,張愛玲都是
但上海同時又因自由氣氛而孕育了共產黨
(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到49年後,上海的特色, 就是上海的特色被淡化了; 因為資本家,交際花,租界, 燈紅酒綠的生活,在中共統治 都不再出現,上海變得跟別的大城市分別不大
但到改革開放時代, 上海因其歷史,地理,經濟優勢, 自然地再度成為現代化的最前線

No comments: